“数字仓鼠”需要“断舍离”吗?| 特评-每日报道

圳论   2023-02-25 01:07:01


(资料图片)

文丨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尹传刚

置身数字化的信息空间,有些人成了爱囤积数据的“数字仓鼠”。他们像小仓鼠一样,将大量图片、文档、视频等数据信息囤积起来。

在网络上,我们可以轻易找到“数字仓鼠”们的自道——“当初买内存64G的手机时,我觉得它大到可以装下世界。可现在看来,把旧手机的照片复制过来,再安装点新应用,手机就已经告急了”“目前手机相册图片44778张,朋友说看一眼都觉得窒息”“电脑囤了100G的电子书,十辈子也看不完,然而并不会删”“明明有些资源根本不会再打开,但我不想删除”……

为什么会忍不住做一只热衷于“电子囤物”的“数字仓鼠”呢?

数据信息,承载着人生记忆。 互联网上曾有一个话题:那年夏天你干了什么?借助留存的数据信息,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。概而言之,数据信息已经与个人的情感、回忆深度绑定。和朋友聊天的微信截图,孩子的开怀大笑,地铁口的晚霞,阳台上桂花的花蕊,博物馆里的文物,兴之所至的自拍……当某一天突然看到,还会想起当时的场景和心情,这些经由“情感性存储”带来的回忆合集,构成了自己人生故事的“数字档案”,参与建构着人生记忆。于此而言,这些囤积起来的数据信息让我们有了对抗遗忘的自信。

数据信息,也事关一种让人自洽的生活方式。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过这样一个梗:人的本质是仓鼠,囤积食物就会开心。对于“数字仓鼠”们来说,每一点碎片的信息都可能有用,那些储存在手机、电脑、移动硬盘、云盘里的数据信息,可以给人安全感,也如一位网友所言,“储存数据信息是生活乐趣之一”。

在一些“数字仓鼠”看来,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中,没读的电子书、没看的好贴偶遇就是缘分,如果不下载、收藏,就会在信息洪流中销声匿迹、不复相见;有些论文含金量很高,赶紧备份到网盘,“不保存下来害怕以后会用得着”……这种时候,“电子囤物”就成为一种“工具性存储”。虽然大部分电子书就静静地躺在硬盘里,再也没被打开过,收藏夹也在“吃灰”, 但这些数据信息的存在给了“数字仓鼠”们在庞杂的互联网空间中难以言喻的心理满足感和安全感,堪称治愈焦虑情绪的一味良药。 是故,他们乐此不疲地囤积着数据信息。

“数字仓鼠”需要“断舍离”吗?答案因人而异,也不会有标准答案。 只要不打扰到别人,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,无论你是“数字仓鼠”,还是“数字极简主义”奉行者,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每一天。

[ 最近更新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