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“上联:院内可以晒粮,下联:农机手免费就餐,横批:为人民服务”。前段时间,河南某地乡政府开放大院前后和停车位给群众晒粮食,引发网络围观,有网友写对联相赞。
麦收时节久雨初晴,确保小麦颗粒归仓,是农户们的头等大事。乡政府捕捉到群众的急难愁盼,及时敞开大门,可谓将好事做到了群众心坎上。而从另一个角度看,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少开几天车,阶段性地让渡停车位,调整起来不算太麻烦,执行成本也不是很高,却极大提升了政府部门口碑,算得上是“性价比极高”的惠民举措。
为人民服务,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。然而一段时间以来,也常有一些干部很是苦恼,现在的人民似乎不太好“服务”了。要么耗时耗力耗心思,群众非但不领情,还吐槽自己瞎折腾;要么群众诉求琐碎多元,桩桩件件绕在一起,根本不知从何突破,令人直发愁。其实,解剖“欢迎晒粮”这只麻雀,便可得出一个高分答案。人民政府贵在知民心,贵在解民难。很多时候为群众排忧解难,不需要多大的计划,无需多响亮的口号,从细微调整入手,从眼下小事做起即可。这不只是工作方法的巧思,还反映着一个单位的作风,检验着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。
身在第一线,相信很多基层干部都曾“衙斋卧听萧萧竹”,但如郑板桥般听出那是“民间疾苦声”的,还得修炼。那么,要如何才能练就如此耳力?得时常立足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。真正深入到群众的“柴米油盐”中,才知道工作该在哪儿使力,该从何处着手。譬如“欢迎晒粮”,宽敞平整的政府院落并非独此一家,但有的人看不到急待晾晒的小麦,有的人却能看到“抢三夏”的紧迫,于是有的人游走在群众之外,有的人走进了群众心里。
人民群众是最简单、最纯粹的。满意不满意、信任不信任,就是在一桩桩的事上见。你做了,踏踏实实做了,勤勤恳恳做了,就能收到真诚的认可和拥护。而群众对乡政府的看法,对基层干部的看法,汇聚起来就是对我们党的看法。为老乡们排忧解难,“干群一家亲”“军民一家亲”,有人盛赞“院内可以晒粮”,有当年红军时期的风格和气度,恰恰说明时下人们对党员干部作风的期待。
什么是“只见公仆不见官”?群众想啥,干部就想啥;群众急啥,干部就忙啥。这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“心往一块想,劲往一处使”的内涵。希望“院内可以晒粮”的热度不减、初心不变,期待更多“院内可以晒粮”的工作创新。